感謝朋友介紹,花了三天看完這部由瑞典國家電視台製作的劇集《哈里發》。其實它在今年初就播映了,現在也能在Netflix上找到,但正巧碰上疫情,該有的熱度和討論都因此降溫,不過本劇還是拿下了瑞典水晶獎(Kristallen,類似瑞典的金鐘獎,講座是一柱瑞典水晶而得名)的最佳男/女主角。這部瑞典語發音的片,應該可以改變你對瑞典的刻板印象,美麗的首都街道全換成了移民郊區的密集住宅樓、講著瑞典語的演員大多不是白又金的傳統瑞典人形象。
簡單地介紹,這是一部關於生活在瑞典的穆斯林難民與其下一代在這個國家的掙扎和挑戰,圍繞著瑞典反恐場景和踏上伊斯蘭國的旅程。對此,我還是滿訝異官營並靠納稅錢生存的瑞典國家電視台(SVT)能膽敢拍製出此片。在瑞典生活的我們都知道,必須要在公眾場合保持政治正確,而難民議題是一個絕不在職場和人際間談論的話題,它的爭議太大、能跨越的議題太廣泛,你可能馬上會被扣上種族歧視或大左膠的帽子。於是在各種政府政宣與企業文宣上,看到的通常是難民完美融合入瑞典社會的種種「成功案例」。
但當難民被用一整個群體的概念去檢視時,我們往往已忽略了所有個人的掙扎與苦難。當我們越不去談論它;它將越發成長茁壯。
正如同這部戲核心之一的女高中生Sulle,是在瑞典出生長大的穆斯林家庭二代,她已意識到,就讀移民區中學的自己將不會被主流的瑞典社會所接納,於是她在戲裡點出自己的迷惘,不管她與同學們能不能讀完高中,他們都只能做最基礎的工作或失業;而這樣渴望被認同的情結,也激發了她想加入伊斯蘭國的決心。越發嚴重的教育隔閡,向來是瑞典政府的大難題之一,種種因為家庭或認同問題而無法專心於學業的青少年們聚集在一起,已經讓一些學校成為犯罪的溫床。
而至於家庭問題,在過去幾年也陸續有瑞典媒體點出,有的穆斯林家庭在父母經歷過無情戰亂後,極力地阻止自己的子女成為教徒並被激進化(譬如此片);而也有穆斯林家庭則希望後代能繼續實踐宗教傳統,要求自己的子女只能與穆斯林戀愛並要求女兒戴上頭巾,因此與早已瑞典化的兒女起了各種衝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我自己在瑞典九年多來,能親身認識的難民朋友不多,但每個都帶著獨特且悲傷的故事來到瑞典。有在企業裡面任高位的經理,必須付出雙倍的努力才能成為社會認可的「難民成功故事」;有突破重圍成為大企業儲備幹部的年輕小伙子,幾杯酒後不甘地說他的兒時玩伴都無法體諒,認為他背叛族群只想成為瑞典人;也有在伊拉克親眼目睹自己同志愛人因為揭露性向被社區青年們當場打死的男人,帶著愧疚與悲傷逃到瑞典過完餘生。
事實上,離鄉背井的每個人,誰不掙扎、不委屈。
歧視是真的、努力也是真的;衝突是真的、融合也是真的,有太多的面向能夠解釋人生百態,只是當我們永遠遵循著政治正確的步伐走,對於所有顯性與隱性的問題視而不見、不敢討論時,我們只是給了恐懼和誤解更多滋長的養分。
再回到這部劇,點出了這些不被重視的瑞典青少年被伊斯蘭激進化的現象,也點出了各種的瑞典社會問題,可以讓以為恐怖攻擊主義早已遠離瑞典的大眾們重新省視自己國家的表現,也自然引發正反兩面的辯論。有媒體指出本片是利用國家力量去妖魔化穆斯林,適得其反;但也有評論讚賞國家電視台能讓此片上映的勇氣。電視台的戲劇總監說,希望能透過這部片引起廣泛的討論,好的壞的,都能重新聚焦這些社會邊緣議題。
瑞典的挑戰在於,這種強調個人社會責任的高向心力國家,是很仰賴國民的高度同質性,在我以往的幾篇文章中有提到,連結置底。
除此之外,本劇的演員演技相當出色,又融合了各種熟悉卻陌生的斯德哥爾摩場景,點出了在瑞典主流社會以外的生活方式,很值得讓想多了解瑞典真實狀況的你們看。美中不足的是,整部戲還是太以歐美式英雄的角度來表達,但我們誰不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縱觀世界呢?
延伸閱讀一:你的名字不是你的名字 https://bit.ly/3njhtTO
延伸閱讀二:新冠國族主義 https://bit.ly/3lbczq5